肇庆市端州区捷径英语培训中心 田军
关于“素质教育”这一话题,大家已经谈论有好些年了。然而,“素质教育”的实质是什么?人们还似乎有些含糊,甚至以为搞一些课外活动就是“素质教育”。依我个人之见,从根本上来说,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就是“素质教育”中最为实质的部分。这正如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:“教育是什么,往简单方面说,只需要一句话,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。”
习惯的养成是人生最大、最自然的指导
英国教育家洛克说:“事实上,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,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。”“习惯一旦培养成功后,便用不着借助记忆,很容易地、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。”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:“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,是教育活动的杠杆,对教育者来说,习惯是极为重要的本质现象之一,只有习惯才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则灌输到受教育者的性格、神经系统以及他们的天性中。”教育名家对习惯问题加以论述,并同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,使之成为教育的内容,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。
那么究竟什么是习惯呢?习惯是指由于不断地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,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,它是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。从生理机制上来说,习惯是一种后天形成的、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。习惯一旦形成,就会自动地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之中,成为人的不可缺少的东西。若不按行为习惯去做,就会产生不愉快、不舒服、甚至苦恼的情绪。正所谓“习惯成自然”嘛!例如:我们由于从小就养成了每天刷牙、洗脸的习惯,因此,我们每天都会主动地,不用任何监督地刷牙、洗脸,这非但不会让我们觉得麻烦、辛苦,认为是一种负担,而且会很自然地、很主动地去做这些事,觉得是一种享受。如果不让你刷牙、洗脸反而会觉得难受。又如:一个平常习惯将自己书包中的物品放得井井有条的学生,一旦别人把他的书包里的东西搞乱了,他就觉得不舒服,并会很自然地、主动地把物品收拾好。综合以上所述,人们把习惯称为“第二天性”就不足为奇了。
习惯这“第二天性”在人的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,虽然一个人的发展会受多种因素制约,但习惯却是极其重要的基础。1978年,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法国巴黎聚会。有记者问其中一位:“你在哪所大学、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是对你一生影响最大的东西?”出乎人的意料,这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回答道:“在幼儿园。”记者接着问:“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?”科学家答“老师教导我,有东西应分给大家,这便使我树立了一种集体的观念;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,这便向我灌输了不贪不义之财的意识;玩完的玩具要放回原处并摆整齐,这便让我养成了做事有首有尾的好习惯;饭前便后要洗手,这便培养了我做事要有条有理的习惯;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和改正,这就使我在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能正确地面对错误和挫折,并不断地取得了进步;学习要多动脑筋,细心观察和思考,这就使我养成了遇事多动脑子、讲究方法的好习惯。老师还教育我,做任何事情都要认认真真、严严谨谨、一丝不苟,只有这样才会出“精品”。从根本上来说,这就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东西。”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从小做事十分认真、注意细心观察世间事物的变化,而且从小就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。这种良好的习惯为他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还有数学大师华罗庚刻苦自学的习惯,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的“不动笔墨不算读书”的习惯,等等,都构成了他们各自看书学习的个性心理特征,成为他们走上成功道路的基石。所以说,习惯——“第二天性”,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,从某种意义上说,它是人生最大的、最自然的指导。
习惯的基本特征
对于习惯基本特征的了解,可以加深对习惯的认识,从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纠正不良习惯打下基础。一般来说,习惯具有如下基本特征:
1、习惯的后天性
习惯不是由天生遗传得来的,它是在后天的生活、学习环境中习得的。从生理机制上来讲,习惯又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条件发射。如学生的文明、礼貌的习惯是由家长、老师的教导,并通过日常的交往形成的;按时做作业的习惯是在学习的活动中形成的,等等。这些都是后天环境的影响,逐步逐步形成的。如果我们对习惯这一特征缺乏认识,往往会把一个人的好习惯或坏习惯归为先天的、遗传得来的,从而忽视了教育的作用。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它,才能使人有意识地、有目的地进行良好习惯的训练,防止并积极克服不良习惯的形成。
2、习惯的稳固性
所谓稳固性就是指某种习惯一旦形成,就很难改变。习惯越是经过多次重复,就越是得到强化而不断地趋于定型稳固。如果此时想改变它,则是极为困难的。我们认识到这一点,就可以看到形成良好习惯的意义。良好习惯形成后,便可以伴随少年儿童的生活,促进其成长。同时,我们可以认识到防止不良习惯形成的重要性,因为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就会给教育改造带来困难。因此,对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及时纠正都是不能忽视的。
3、习惯的自动性
习惯是一个行为方式的自动化。某种行为习惯形成后,往往就不需要外部的督促和提醒便可进行。例如,有的学生养成了按时做作业的习惯,放学后,不需要家长的督促和提醒,自己也不必再用意志努力去克服“玩”的念头,就会自动地把作业做好。
4、习惯的情绪性
习惯是与需要紧密相连的。习惯行为能否顺利地进行,也就意味着需要是否得到满足,由此就会产生愉快或不愉快、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体验。例如,一个能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,偶然一次的迟到也会使他感到不安。一个有吸烟习惯的人,对于戒烟会感到十分难受。因此,在培养良好的习惯时,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特征。
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
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,是以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教育。而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最实质的内容。因为它是人的身体素质的养成、心理素质的养成、思想品德的养成、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生活能力的养成等为基本内容的人的全面教育。因此可以说,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虽说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,但却是素质教育中最“实”的基本部分,是看得见、摸得着的。
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——做一个品德、身心健康的人。一个民族的素质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,但在评价时,往往首先通过这个民族多数人的表现出来行为习惯、文明、礼貌而获得的感性认识。例如,新加坡人的文明礼貌及爱护环境的习惯,德国人守时、办事严谨、负责的习惯,等等。
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,应该让孩子从自己身边的点滴之事做起,从做人的一言一行抓起,逐步养成说话有礼貌、办事有分寸,行为有规范的习惯,从自尊、自重、自强、自信、自律开始,逐步养成爱父母、爱老师、爱人民、爱国家的习惯,从遵守课室纪律、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始,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的习惯。
作为青少年学生,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,它主要包括: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课的习惯;针对不同的要求,争取多种方法的阅读习惯;乐于思考、总结的习惯;勤于自学的习惯;善于观察、乐于动手的习惯;做事细心、专心、讲究条理性的习惯,等等。平常,我们通常听到一些人埋怨孩子:作业并不多,为什么“只见屁股动不见米饭熟”,半天还没做完功课?明明数学题的运算得数已经算对了,却为什么忘了抄写在题目的答案处、丢三漏四?为什么孩子做事总是马虎、儿戏?我想,其实这与平时的习惯——包括做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习惯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。试想,如果小孩不养成上课认真和专心、动脑思考、严格扎实地弄懂老师教的知识,他回家做作业时能认真和快得起来吗?
少年儿童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
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:“由于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以协调为特点,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、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。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点,道德行为、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、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,但从道德行为、习惯培养入手,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。”记得,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: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,你播下思想的种子,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;你播下行为的种子,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;你播下习惯的种子,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;你播下品德的种子,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。由于少年儿童的模仿性强,可塑性大,故这一时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。在这一时期,如果我们这些“为人师表”的老师以及作为孩子的“第一任老师”的家长,能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、方式以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,就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。
对于青少年学生的教育,“知”是先导,“行”是关键。完全没有“知”的行,是盲目的行;没有“行”的知,是不牢固的知。正如古人云:“知之深,爱之切,行之坚”。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训,而在于实行。如果只重视道德认识的提高,只强调道德标准规则的掌握,而忽视行为实践,不引导和要求学生切实付诸行为,我们的思想教育就没有生命力,就不可能收到应有的、良好的教育效果。记得,曾经不止一次有人问我:为什么“田军英语”的学生的学习成绩——甚至其它科目(如语文、数学)都比较好,或总是是上升趋势呢?为什么学生坐姿不正、漏带学习用品你也要罚他写书面检讨?无它,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其养成做事认真、不丢三漏四、讲究条理的好习惯罢了。